分級診療政策的實施,表面上創造了巨大的轉診商機,卻由于現實的種種制約導致這樣的機會很難能成為現實。這種生意不同于順著政策方向走的業務,而是一種逆向行駛的東西。所以實施起來尤其不易。對互聯網醫療實體來說,在如此殘酷的現實中,如果沒有好的應對策略,則肯定沒有辦法再走下去。
那么,有沒有辦法來突破這種僵局呢?其實醫療市場之所以是市場,就是因為其方方面面都存在存在可能。如今分級診療政策下的醫療市場也一樣,只要認真研究,肯定還是有辦法賺錢的。我認為可以從如下幾方面進行考慮:
1.產品的定位問題。如上所述,這個政策本身帶來的效應已使得體制外轉診的通道完全關閉,那么如何打開這個通道,將是產品成功與否的關鍵。我們知道,雖然如今的大醫院非常多,但各醫院的水平尤其是各專業的水平是相差甚遠的,每個醫院都有自己最專業的科室。這種差異的存在,為體制外的轉診提供了技術方面的可能。
另一方面,盡管大醫院之間會普遍達成某種“互不侵犯”的默契,不會把自己的手伸得過長,而在涉及醫院切身利益的時候,表面的默契是一文不值的,單位自己的利益才是硬道理。在這樣的前提下,商機就真的如潮水般涌來了。挖墻角的事情并不可恥,也更不違法,相反,甚至可以打著優化分級診療服務質量的幌子,這叫良性競爭。如果這樣的做法真的變成現實了,是不是可以上升到既賺錢又立牌坊的工作境界呢?做產品不能只講究賺錢,要首先講究境界與文化。這種兩全其美的做法是不是一種頂級的生意文化呢?
2.用戶的問題。談及網絡醫療,很多朋友會毫不猶豫地說,自己的用戶首先是醫生,然后就是病人。對于大多數產品來說確實是這樣的事實。但是,對于著眼于分級診療業務的產品來說,病人在其中是沒有絲毫作用的,病人本人的意愿不能左右產品運營。我與不少朋友探討過用戶的問題,很多朋友一張口就先聊病人自己的意愿與作用,這是個致命的問題。想想看,大家連用戶是誰都沒有弄清楚就開始燒錢了。投資商都是傻子,可是做產品的人怎么也能如此沒有腦子呢?
大家都知道的事實是,轉診的對象是病人,但病人自己沒有辦法決定轉診的去處。如果病人自己能決定自己想找的醫生的話,他一定是通過問診APP們完成這樣的工作的,而根本不會讓專門做轉診業務的APP們賺錢。所以一定要牢記的事實是,病人絕對不是你的用戶,你的用戶是醫生,而且首先是基層醫院的醫生。這樣的產品實際上是聯系上級醫院與下級醫院醫生的一個媒介,這是產品設計的靈魂。
3.商業保險的功能。如前所述,病人之所以被限制在下級醫院,最重要的原因是受到醫保政策的制約。如果患者違背了政策的規定而自行到上級醫院就診的話,醫保是不可能為其買單的。這成了患者最大的心病。但是,這個時候如果有商業保險介入的話,豈不是成就了病人、上級醫院以及商業保險三方皆大歡喜的結果嗎?這樣的結果對商業保險們肯定是有利的,所以設立這樣的險種應該沒有太多難度。而一旦有了商業保險保駕護航,所有政策性的障礙必然被最后沖破。
4.要善于發掘潛在的病人資源。在轉診業務中,病人雖然不是自己的用戶,卻是用戶實現價值的唯一資源。用戶手中有了資源,才會成為有價值的用戶,否則就沒有存在的意義。
分級診療主要覆蓋的單位為公立醫院,這也是醫保覆蓋的主體。如上所述,由于政策上的原因,這樣的市場做起來是有不小難度的。但這樣的人群并不是社會的全部,除此之外尚有不少特殊的人群游離于醫保福利之外,這部分人群的流向是不會受政策約束的。因此對于想做分級診療生意的實體來說,深入發掘這樣的人群,肯定會發現不小的商機。
5.要善于發掘潛在的業務。分級診療是一項基本的醫療政策,像所有的醫療活動一樣,它涵蓋了診斷和治療兩方面的內容。而如果細分的話,其中存在有很多具體的項目。一些大的或者通用的項目可能在不同醫院中輕易完成,因此沒有太多的商業價值。但是,了解醫療行為的人都知道,有些診療項目是下級醫院無論如何都做不了的,而即使上級醫院可以完成,也并不是所有大醫院都可以做成功。那么對于這樣的項目來說,就不存在90%不出縣的問題了,更不會受到體制的約束。這便存在了巨大的商機。這樣的項目哪怕只抓住一項,只要做得專業做得深入,就足以賺的盆滿缽滿。其實這些項目是很多的,關鍵是要靠一雙慧眼去發掘才行。
6.利益問題。在分級診療的實踐中,很多產品的設計者會依然沿用之前的舊觀念,認為下級醫生是在求著上級醫生接受病人的。這其實是完全不懂醫療市場實情的表現。在任何一個市場中,擁有資源的一方才有話語權。下級醫生手里掌握著資源,資源的流向是由下級醫院的醫生決定的,這決定了他對話語權的支配地位,所以得到回報的必須是下級醫院的醫生。對于上級醫院的醫生來說,他們在這種關系中的地位是買方的角色,這樣的角色是要付費的。他們不但要給下級醫院付費,還要給產品本身付費。這是最基本的利益分配關系。如果能把這樣的關系理順的話,就必然能夠獲得更多的機會。
7.其他贏利點的問題。贏利的問題,是每一個產品首先要考慮的問題。在分級診療過程中,病人的轉診可以創造明確的價值。但是,除此之外是不是也可以找到更多的贏利點呢?如果把眼光放得更寬泛一點,也就是說,不只局限于轉診這個表象的工作的話,也許能發現更多的機會。比如轉診這個環節,如果細心研究其操作的細節,比如病人的運送、轉運、途中的救治等等細節的話,是不是會輕易看到更多的機會呢?在實際操作中,類似的贏利點其實很多。只要大家能深入進去認真發掘,錢是賺不完的。
如今線上問診的產品非常多,讓大家最為糾結的問題始終是贏利的問題。經過前期的摸索后,很多產品紛紛把目光投向線下的業務。這是一種明智的做法。而分級診療這類產品中,最大的特征就是本身已經包含了線上和線下兩部分業務。如果產品能把業務做得更深更細的話,那么利潤就不僅僅是轉診的收入了。對于類似的肥肉,只要大家想去啃上一口,還是有很多機會的。
分級診療政策的設置體現了行政部門的良苦用心,這樣政策使得整個醫療市場格局發生了大變化。網絡醫療的公司是為醫療服務的。分級診療政策的實施,也需要搭上互聯網的快車,盡管表面上二者有些格格不入,但最終的大趨勢實際上是相同的?;ヂ摼W實體賺錢天經地義,如果能徹底領會政策的精髓,在逆著政策操作的基礎之上再緊跟政策的腳步向前走下去,肯定會發掘出巨大的商機。這應該是所有對分級診療感興趣的朋友們需要認真思考的大問題。